前段时间,一个校长火了。
因为凌晨他自费带着一帮睡眼惺忪的娃娃们去地里,然后给每个娃发一把镰刀,教孩子割麦子。
随后这个校长去市场上买新鲜的大西瓜来犒劳同学们。
孩子们第一次割麦子,汗流浃背,腰酸腿痛,饥肠辘辘,累瘫倒在地上。
中午校长亲自做饭,请大家吃饭吃大西瓜,这个时候校长告诉同学们:
同学们,麦芒刺破你们的双手,汗水滴入泥土,这是大地教会你们的第一课:记住所有珍贵的事物都是需要付出代价。吃饱了,接着干。
这一次割麦后吃饭,所有孩子把饭吃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一个人浪费。
因为他们亲自体验过了,粮食的收割太不容易了,让孩子悟到了:粒粒皆辛苦。
另外一所河南高中组织同学们体验割麦,一个高中男生说:
过去啃馒头觉得非常平常,非常淡,没有感觉,但是割了半天的麦子,太辛苦了,体会到了书中说的:一餐一饭来之不易,再啃馒头觉得太好吃了。
只有体验过辛苦收割的粮食,太来之不易了,吃起来才觉得香。
哈哈哈,曾经还有城里孩子去乡下体验割麦子说:
我不干了,太苦了,我要回去写作业。
其实,我非常赞成全国推广,让孩子们体验粮食的播种收割,比如种麦子、收麦子、插秧、割稻子、种玉米、收玉米、剥玉米的过程。
为什么?
现在浪费太严重了,尤其各大高校食堂粮食的浪费相当严重。
很多孩子早就四肢不勤,五谷不分,吃啥都觉得食之无味。
但是只有让他们亲自去体验从粮食的播种、灌溉、除草、收割的过程,他们才会体悟到书中的那句话:粒粒皆辛苦啊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老师也好父母也罢,不管咋教孩子珍惜粮食,不如让孩子在地里干上1个小时,实践出真知啊。
让孩子体验生活,磨炼心智
为什么以前的孩子没有这么多的抑郁症?
我告诉大家原因:
以前80后,90后农村的孩子,小时候啊基本都是边上学,边干家务,边从事劳动,并不是天天待在教室,所以内心是丰盛的状态。
每年割麦子的时候,学校要放假叫“农忙假”,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得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的。
凌晨4点起床磨镰刀,灌满几瓶子的水,坐着牛拉的板车,下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始割麦子、抱麦子、绑麦子、捡麦子、用板车运麦子、打麦子、扬麦子、晒麦子、装麦子,然后还要一麻袋一麻袋去扛麦子。
一边抢收麦子,一边抢着插秧,晒麦子的时候如果突然来一场暴雨,抢收来不及,全家都得捧着被浇的麦子哭。
因为一年到头好不容易收上来的麦子,最后却被一场雨浇毁掉了,一年到头白忙活了。
所以农民伯伯太敬畏天地,一口一个“老天爷”,就是因为种庄稼啊靠天吃饭啊,就盼个风调雨顺。
有些地方长时间不下雨,老百姓们急得去跪着求雨,因为眼见着自己辛苦种在地里的庄稼旱死了,那个心疼啊。
那个时候,农村家家户户小孩子都要学会做饭,因为父母都在农忙,小孩子把饭做熟了就行。
而这一切那个时代农村的孩子都经历过啊。
从小体验过种粮食的不容易,劳动的艰辛啊,明白了我们得到的东西背后都是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。
在这个过程中,小孩子心智慢慢成熟,明白了父母养家糊口太艰辛了。
因为小孩子亲自体验过父母的艰辛,所以每花一分钱都明白这是父母种地换来的血汗钱。
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局限于书本,还有生活中的体验和苦难。
只有让孩子们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艰难,亲自去体验自己吃穿用度这个钱来之不易,他们才会理解什么叫“血汗钱”,他们才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。
他们才真正懂得感恩和孝道。
有些道理不是人教人教会的,而是事儿教人教会的。
前几天有一个妈妈找我咨询,说自己上小学的儿子不想上学,说上学太苦了。
我说:
你把你儿子送到农村去割麦子,去插秧,去播种去,或者带着他去工地搬砖头去。
为什么很多孩子父母好吃好喝供着,他们却一点儿不懂感恩,抱怨学习苦?
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,除了学习以外,干啥都是舒服的。
但是以前的80后90后的孩子呢,割麦子插秧,干农活,放牛,缺衣少粮,小小年纪去工厂打工。
就跟《山花烂漫》里的华坪女高的学生一样大山里,吃各种苦头,哪样都比学习苦多了,在他们心目中:学习简直就是在享福。
如今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跳了一大坑:
那就是只让孩子读“死书”,却不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苦。
为啥孩子觉得读书苦,因为他从来没有体验过其他的苦,除了学习都在享受,他们觉得唯一的苦就是读书。
但是当他们早早体验过生活的苦,生存的苦,自然就对“苦”有了对比和领悟,会发现原来学习不是最苦的一件事儿。
我们对孩子的教育,就好比身体所需的营养,身体需要碳水化合物、水、脂肪、蛋白质、维生素等等,而不是只需要蛋白质。
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,怎么可能只有读书呢,孩子还需要生活体验教育、挫折教育、心性磨炼教育、德行教育等等啊。
这样教育所需要的“营养”才齐全呢?
而父母只让孩子读死书,却不体验生活的苦,就好比身体营养的不均衡,只会坑了自己的孩子啊,大家觉得呢?
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